118全球新闻网 | 118news.com.au

 找回密码

搜索
ACNW QR CODE
ACNW WECHAT QR CODE

霍金留下的真空需要填补,但中国未必需要一个霍金

2018-3-16 06:40| 发布者: hubert | 评论: 0 |来自: 观察者网

导读: 霍金去世了,这成了今天最大的新闻。3月14日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,这个数字代表圆周率,代表爱因斯坦的生日。霍金的寿命不仅远远超出了医生的预期,而且恰好与爱因斯坦同寿。


英国《卫报》报道截图

这里并无任何阴谋论的暗示,霍金成为媒体现象根本无需过多炒作,去年剑桥大学首度公开霍金博士论文就致使服务器瘫痪,这恐怕也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了。

虽然在物理学家的圈子里,霍金实际的科学成就远远比不上爱因斯坦,也难以与在世的成就最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比肩。以原创性来说,霍金被引用最多的工作,著名的霍金辐射,其原创思想来自泽尔多维奇,建立在贝肯斯坦发现的黑洞热力学熵基础上。

但考虑到霍金出生晚于物理学革命黄金的一代,加上他的健康因素,他得到过高的尊敬与赞誉并无不妥。何况,如果把在公众面前的影响力也算作对物理学的贡献,这也很合理,那么霍金的成就本就无人能及。

没得诺贝尔奖的霍金为什么那么红?可以举出很多理由,他个人的品质,“才华和幽默”使他能写畅销科普书,能客串电影电视,“勇气和毅力”让他瘫痪后成为了励志榜样,这些词汇都是霍金的孩子对他的称赞。

他的团队和媒体的包装当然也起到了作用。据霍金微博介绍,他的微博由霍金团队以及社交媒体公司Stradella Road共同管理维护,落款SH的内容均来自于霍金教授本人。而这个Stradella Road是一个营销公司,经常为好莱坞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做宣传,其中就包括《悲惨世界》和《被解救的姜戈》等大片,甚至还有《五十度灰》。


社交媒体公司Stradella Road

但我认为,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。霍金影响力那么大,是因为公众需要一个象征,代表科学来填补宗教退出后留下的真空。这个真空里,公众需要关于终极问题的慰藉,这往往是在科学边界上“碰瓷”,甚至常常要越界的。

比如,多元宇宙就是一个在科学上越界的概念,没有任何实验依据,它比宗教上的对应物所多的,仅仅是一套运用逻辑和数学的语言。但是霍金就常常会谈论多元宇宙,霍金家人在他去世后的声明中提起,霍金曾说过:“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之人的家园,那它也不过如此。”这句话很巧妙,暗示了多元宇宙的可能性,又给了家人爱的慰藉。

在2015年的一场学术论坛上,霍金讲完很多关于黑洞的硬知识之后,观众在问答环节上提问:“某乐队的成员离队让全球无数少女心碎不已,这件事会产生怎样的宇宙效应呢?”

霍金的回答,同样是对心碎少女的的慰藉:“终于有人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啊!对于那些心碎的女生,我建议一门心思学好理论物理,因为也许某天多元宇宙就被证实真的存在了。”

由于频频对“外星人”、“人工智能”等“未来学”话题发言,有人批评,晚年的霍金“神棍”了。其实,这些没有定论的问题,严谨的科学家不去越界谈论,就不存在了吗?宗教退出而科学难以填补的真空是广大的,反映在了各种意识形态中,也体现在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本能需要里。媒体自然需要一个代表科学的发言者,如果不是霍金,也一定另有其人。晚年的霍金关注到人工智能等话题,也是他作为科学发言人的使命所在。

在科学发言人的位置上,霍金的前任是爱因斯坦,爱因斯坦的影响力是身不由己的,他要代表科学思考的不仅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,还有核武器和人类的命运。

伴随着科学的发展,科学触碰到未知领域的边界也在越来越大,现在霍金去世了,公众的需要不会消失,谁来填补这个人类好奇心的象征?这不是科普工作者设想的人们对理性的、冷冰冰的科学知识的需要,而是一种自古以来的巨大情感需求。霍金晚年热衷讨论的话题,从外星人到人工智能,无不围绕着人们的焦虑。

霍金最畅销的书《时间简史》讲述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,里面谈到了黑洞、虫洞和时间旅行。在这本书出版的1988年,当然很少能有竞争者,但现在呢?不仅涉及这些话题的图书多如牛毛,就连好莱坞都拍出了《星际穿越》,导演是大名鼎鼎一向玩弄烧脑的诺兰,科学顾问则是去年刚获诺奖的基普·索恩。不过曾和霍金打赌的索恩过于低调,垂垂暮年他当然不会是霍金的继任者,可西方学者中其实不乏候选。

虽然下一个霍金还没出现,但目前来看,掌握这种话语权,代表科学发言的角色,可能仍会来自西方学者,这里的文化因素要大于学术水平与科学贡献因素,很难用一篇文章说明白。

但大可不必为此悲观,近年来,中国年轻一代学者与公众交流日渐增多,也出现了一些微博、知乎大V,输出高质量的干货,直接赢得粉丝,社会参与的程度确实提高了。对于中国是否要建超级对撞机这类前沿科学问题,不仅公众关注程度很高,也出现了高水平的讨论,其中体现的实用主义特质则是与霍金式的终极关切非常不同的。

我尊重霍金的勇气和精神,也认为霍金留下的人类精神真空,需要继续被恰当填补,应该被科学的蜡烛照亮,而非成为“魔鬼出没的世界”。但我也相信,霍金式的代表科学发言的人格主体,并没有普世性,至少中国未必需要一个霍金。

相关阅读

热门新闻 Hot
关闭

友情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

手机版|Archiver| 澳洲新闻在线  

Copyright © 2012 - 2020 |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Website Design Sydney

返回顶部